相关内容列表:
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水果篮”教学初探

作者(来源):徐莹莹 黄思瑜    发布时间:2007-12-05

 本项研究的区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成果对全区课改实践的推广运用价值,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区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20059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与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共同组织实施。旨在培养30名能够独立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和案例设计的教师和一批热心科学教育实践的社区工作人员。徐汇区从20059月开始执行本项目,有十几个中、小、幼学校自主参加,成为试点学校。我校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学校推荐的参与教师,我先后参与了十几次的培训讲座,可谓受益匪浅,并从20069月尝试在一、三年级进行“做中学”的案例教学。

 “水果篮” 这一案例是专家研发的“做中学”案例,已在静安区的部分试点幼儿园进行过尝试教学,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孩子通过倾听、体验、尝试、动手、讨论的形式,探究围绕水果篮展开的六个科学活动。我区也有部分学校进行了“水果篮”的案例教学,但也局限在幼儿园阶段。运用的案例和探究方法也不外乎模仿已有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与幼儿园小朋友相似的活动能力。但就本区来讲还没有试点学校尝试将此案例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教学。

成果对全区课改实践的推广运用价值:据科学家研究,脑的不同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脑在人的一生中都有可塑性,但有些经历在童年特定敏感时期有极其强大的影响,而其它一些经历影响的时间则可能长的多。儿童时期最早发育的是与语言、感知、情绪有关的脑区,而负责逻辑推理思维的前额皮层则成熟的较晚,直到20岁以后才发展成熟,所以,小学的儿童通过接触实际,通过直观的多感官的通路发展认知和情感,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国家现在提倡我们进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可现有的教材和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科学教育更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认为适合学生们探究的活动太少,我们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却经常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记得听到过这样一个实验:说几位教育专家在幼、小、中三类学校中分别进行一个同样的测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测试的孩子说说看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球、太阳、地球、麦圈、图钉等等,小学生的回答是:圆;中学生的回答是:球体。可见,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他们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完善了“水果篮”中的部分内容,让“水果篮”这一案例更适合在我们这一类的学校一年级进行推广。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更好的发展孩子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使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很有探索性。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对各学科的探究教学奠定了行为基础和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培训材料》。

2、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行动网。

3、汉博网。

4、《探究式科学教育教育指导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