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亿。心理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而很多人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保持幸福感,有满足感,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协调,在工作学习中能正确对待压力积极主动,家庭关系和谐,睡眠正常,能及时调节自己消除疲劳,拥有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持续有压力感,并且感到压力不断加大难以解决,并且幸福感慢慢降低,情绪也有些波动,逐渐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那么你就开始处于心里不健康状态了。
这时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在无意识中倾向保持这种状态。这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关,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心理知识,更不知道心理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
1. 4
发生了心理问题一部分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得到缓解,而一部分人会慢性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最终极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导致大脑功能絮乱,破坏性的损害起社会功能。
一个人的心理疾病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关。遗传因素我们无能为力,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可以有效地把一个人培养成认知正常,情绪稳定,人格统一,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满足感与幸福感的人。
1. 6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三者往往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家庭对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营养必须跟上,引导孩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提高身体素质;在个人的心理发展上,首先来自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科学教育方式一定要跟上,这样个人将来才能对适应社会环境打好良好的基础。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必事事争强好胜,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与欲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个人在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寻求治疗,可以阅读学习一些心理学书籍改善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切不可以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