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华泾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06——2008)

作者(来源):王烈巧    发布时间:2007-06-20

            2006年5月12日

(经校六届六次全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在区教育局2006年的开局年,为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制订三年发展规划,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一、         学校的传统与特点:

(一)近年的回顾

华泾小学创建于1908年,原名为龙华中心小学,97年关港小学并入我校,98年随龙华乡撤乡建镇而更名为华泾小学。多年来我校一直由华泾镇(龙华乡)直接管理(业务接受教育局领导)。2002年3月华泾镇与教育局达成协议,华泾小学由教育局全面托管。

围绕“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华泾小学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起师生共同学习与共同提高的风气,逐渐以较好的团队精神、优良的服务意识、富有特色并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稳固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培养师生的水准,并逐步为社会所理解、接受与认可,同时,也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爱学、勤学、会学、乐学”的学风。学校倡导以特色促发展,学科领域注重学以致用,活动领域有科技、武术、羽毛球等特色项目,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活跃着一支小记者队伍,并创办一份由学生自编的校园文化载体——《华泾校园报》。

(二)现状分析

近百年的历史,由于百年来深厚人文底蕴的积淀,已逐渐成为华泾地区的一所居民较认可的学校。学校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操场近4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二万余册,配有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英文打字室、实验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齐备的硬件配置一应皆有,开通了华泾小学网站。

学校在岗41名教职员工,另退聘1人;“小学高级教师”有29人,占71%;五十岁及以上教师11人,占27%;青年教师11人,占27%;党员7人,占17%;团员11人,占27%;中层行政6人,占15%;大专及以上学历28人,占68%,其中本科学历7人,占17%;区骨干教师有2人,占5%。我校73%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这是一支有着较好协作氛围、较多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敢于实践、勇于突破创新,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

(三)办学的优势与不足

2000-2002年进行了《小学生自编数学应用题的实践和研究》(区级课题)的研究;2003年开始,学校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流程管理”为切入点,进行“Z分变化值”的教学质量诊断、跟踪的研究;2005年参与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试点项目的研究;而且先后成为全国“双有”先进学校、市第六届青少年科技节先进单位、市家庭教育实验学校、市“做中学”科学教育试点学校、区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区绿色学校、区体教结合试点学校、区绿化先进单位、区办学绩效合格学校、小伙伴记者站等。

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学校又面临的挑战为:骨干教师层匮乏,学校现有自培速度尚不理想 和“组长的职责权利缺乏个性化开创的精神和能力统一”的现象;存在着年级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偏差,有些备课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墨守成规,凭经验走老路的现象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师队伍年龄偏大,50岁及以上教师有12名,65%都是中老年教师,面对的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花在基础内容、基本作业、学习习惯上的时间较多,教师态度是认真的,能力是有限的,理念是知道的,落实是困难的;存在着偏重于指导学生方面解答的正确性,而没有周密思考到学生应对时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的现象,所有这些,对学校的再发展构成了阻碍。

二、         办学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办学理念: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树立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利益、价值、个性和选择来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与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动力,努力培养一支初步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强化服务意识,家校、社区互动,构建起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成具有科技、体育等鲜明特色,学生课业负担轻,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三)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人文素养,具有阅读、思考、探究的主动性,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信心、意志顽强——爱学,具有提出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实践性,把实践经验与认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增添直观形象性等利于学习的因素——勤学,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去探索的创造性,建构学习的过程——会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善于接受他人观点的合作性,形成互动学习氛围,而且也使其他同学得到启迪——乐学。

三、         具体目标与主要措施:

(一)德育工作:

1.    德育工作目标:

“树魂立根”为教育的主线,实施“主体性德育”,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实现德育工作与课程的整合,加强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规范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逐步具备良好的学习、交往、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精神文明素质、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和开放的德育模式。

2.途径与方法:

1)德育制度逐步规范、科学、齐全、适用, 德育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互相支持。

2)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3)加大德育科研指导,结合家庭教育进行主题式研究,进行校级研究及下属的各自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并汇集出案例。

4) 以校园网的建成为契机,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德育总体目标,以递进性,分层性原则,落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开设心理“门诊”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努力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自律,文明规范上见实效。

6)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智囊团”的功能,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新理念的德育队伍。

7)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模块情景中去感知、体验、内化和自我发展,尤其要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组织管理之中,最终实现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8)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网络作用,拓宽教育内容与教育渠道,发挥家委会与社区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教学工作:

1.教学工作目标: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逐步建设多元教育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形成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途径与方法:

1)教导处在科学、规范动态流程管理中,完善目标管理,采用对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2)任课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明确岗位目标,备课组、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功能,在正常、有序、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基础上,各组形成特色。

3)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区、校教学骨干作用,做到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区级优势学科。

4)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在自主研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5)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研讨功能,各教研组和备课组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课改科研项目,并切实开展行动研究。

6)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框架,通过拓展型课程,扩大和改善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选择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7)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师生互评、互动的教学评估机制。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在纵向评价中体验自己的进步。各学科建立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方式。

8)每年开出一批有特色、有新意的校级研讨课,结合校网络工程的开通,汇编《华泾小学公开研讨课、示范课案例集》,逐步建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题资源库。

(三)队伍建设:

1.目标:

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优化教研组功能,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每位教师找准自己的发展点,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科知识之外的综合专业素质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席教师:善研究,善指导,引领人。承担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研究的能力;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较高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教研组中起到学科引路人的作用。

骨干教师:会研究、会指导、组织人。有明确的校、区以上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能带领组员共同探讨;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进行各种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合格教师:参与研究,善于合作。能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学期有经验总结;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教师:学会研究,努力领会。积极参与教研组各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2.途径与方法:

1)每学期按主题,聘请市、区的专家作为学校的首席讲师,定期为教师做辅导讲座,并下年级蹲点指导,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策略。

2)主题性的学习,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倾向性问题、难点问题组织专题性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把学习研讨和转变观念的活动引向深入。

3)创设全新教师学习的形式,除了学校安排的集体讲座以外,在更多的学习时间里,采用的是工作坊的形式,在工作坊里,按一定的主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想法,谈论困惑,探讨策略,剖析案例,分享经验。

4)推行以点带面为主的指导,即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发现共性问题,集体研讨解决,加强组内互动互督作用。

5)倡导合作探究,教学研究强调群体合作,实现经验分享,推行“滚动式”带教,即有原执教二年级的教师,参与现二年级的教研活动,将原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进行传授、评析,提高现有分析的思考深度,并完善二年级教学的经验积累,提炼上升成理念、原则等。

(四)校本教研:

1.目标:

    校本研究与新课程相适应,使其成为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2.途径与方法:

1)建立教研组长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教研、备课组长联席会议,共同学习教育先进理念,探讨教学先进方法,分享组内成员的成果。

2)建立跨学科教研活动制度——每月至少有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是跨学科的,如语文教研活动必须要有外语、科常与艺术教师等参加。

3)建立年级组管理制度——由年级组长具体负责该年级的的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包括设计和组织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等,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年级组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更凝聚了年级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4)建立激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优秀教案(活动)设计、说课评比、优秀随笔、论文评选、案例选拔、试卷评比,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实验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

5)建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优先制和考评制——国内外教育教学听课、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等组长优先考虑。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由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组员分别对组长进行综合评价,按综合评价结果对组长进行奖励,并以此作为下学期续聘组长的依据。

(五)教育科研:

1.目标:

    以课题为中心,建立集体合作的研究目标:根据教学实际,把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在备课组内以课题为龙头,全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教研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使教师整体研究水平逐一提高,从而促进教师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使广大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2.途径与方法:

1)建立由科研室组织的教研组室联席会议制度,主要承担教师教育科研的决策咨询、科研指导、管理服务、调查研究等职能,每两周定期活动一次。

2)形成规模效应,学校总体科研氛围形成课题化、系列化,加强教育科研功能的开发,依据教师的科研开发意识形成各子课题,课题研究纵横交错,细化研究过程。

3)科研室与教导处共同参与对教师科研课题的指导和调研,加大力度,从实际出发真正使教育科研工作在基层开展实施,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科研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4)除了参加市、区等立项的课题之外,每年组织教师申报校级课题,并将是否参与或主持教育科研项目作为教师考评、聘任、晋级等的一项重要指标。

5)设立“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由教导处负责;承担监督反馈职能,对校长负责;编制评价量表和方案,组织开展对学生素质发展、教师工作绩效、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

(六)信息技术:

1.目标:

 深化二期课改的实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精神,利用华泾校园网,为学生架设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构建桥梁,并且为了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进行经验交流创设平台。

2.途径与方法:

1)完善学校论坛建设,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实用性,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开设特色科技小组网络教学栏目,深化“科技教育”,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家中也能进行学习,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2)建设特色网站,如开设“知心姐姐”论坛,做好学生心理问题解答,结合德育工作,开设“校园之星”:每周展示一位有特长的学生,在网站上报道学生的先进事迹,《华泾校园报》网络版:不但展示电子文稿,对华泾小记者团也进行系列报道等。

3)完善电子图书阅览的功能,与校园网建立链接,使得全校师生即使没有进入图书馆也可以寻找、阅览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建立新书介绍的电子版,使得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新书的有关信息。依靠“校校通”与Internet链接,及时更新电子图书,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阅览室。

4)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反映对栏目进行增减,完善网络的设置,并成立由学生参与的校园网络资料收集小组,对校园中的信息及时发布,参与网站的制作、更新、维护,建成一个学生喜爱、教师信任、家校互动、富有特色的校园网。

(七)总务后勤:

1.目标:

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我校总务后勤工作的根本目标,以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为工作的理念。未来三年,我校总务后勤的工作宗旨是“服务到位、服务到满意”,在硬件上打造华泾小学的新面貌。

2.途径与方法:

1)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财产亏损,力争在学校整体搬迁之前予以理清并依靠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帮助予以合理的报废,使我校的资产帐系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上。

2)进行全校资产的清理整顿,理顺校产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帐册、财产使用、借用、维修、保养、损坏赔偿等的系统财产管理制度,使我校的资产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下,争创区财产管理检查合格校。

3)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巩固区治安先进单位的要求,根据预案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以及师生的午餐工作、食堂管理、节假日值班安排、电火的安全等保障工作,争创区平安建设文明校园。

4)美化校园,营造一个洁净、绿色的教育教学环境,利用局拨和有限的办公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安排,三年内教师人手一台专用电脑,营造一个清、静、景、新的美丽校园。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互助互动的过程,没有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对于发展应当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研是抓手,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根本目的,互动互助,相互借鉴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牢牢抓住师资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教育第一目标和最高境界。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