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疫情防控防病知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2-10-25

开学后防控新冠肺炎仍是重点工作,同时秋冬季又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也要注意预防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1.  学生上下学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或部位,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到校后及时洗手。学生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动,少去人多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2.  学校每日开展校门口体温筛查,班级晨检、午检和日间巡检。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加强通风换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清洁消毒。

3.  科学戴口罩。在校园内应随身备口罩,在人员密集区域建议佩戴口罩,在通风、人员非密集区域可不佩戴口罩,参加体育课不佩戴口罩。

4.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来、使用公用物品后均要洗手。应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避开他人,用手帕、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

5.  健康合理饮食合理膳食,荤素搭配,多吃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每应多喝水,首选白开水;少吃零食及含糖饮料;尽量在学校食堂或家中用餐,少吃零食及含糖饮料,少吃外卖,少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或半生海产品和水产品。

6.  出现症状就医及复课:学生如果出现发热、出疹、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向老师报告,老师应将学生及时安置在临时留观区,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7.  9月高温、高湿的秋老虎天气有利于微生物增殖,容易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需要重点关注沙门氏菌和大肠杄菌感染引起的肉类食品安全问题。

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及时妥善地低温保存。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鲜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饭菜吃多少做多少

8.  如未食用完及时放入冰箱密封保存,再次食用时需要彻底加热。(2)、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9.  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24小时内呕吐≥2次,及或腹泻≥3次,,须就医治疗,暂停上课上班,居家隔离休息,症状消失后72小时方可复学复工。同时,出现不适症状后,做好以下几点:被污染的食物不能继续食用,丢弃时需密封包裹。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10.      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

洗并消毒;患者的餐饮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钟)


学校防欺凌电话:54828337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