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心理教育的几点误区和见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11

心理教育的几点误区和见解

      剑客雪(psygym )     

1、把心理教育课程化,给学生发课本,专门安排心理课,甚至给学生安排心理知识的考试,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知识教育;

2、把心理教育医学化,动辄就是设置专门的咨询室,安排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谘商和心理辅导;

3、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心理教育是课程教育之外的“另类”素质,是常规学校管理之外的附属成分,似乎心理教育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时髦货色;

4、把心理教育孤立化,是心理教师的分内任务,与其他科任老师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结果累死心理教师,而心理教育始终停留在极其肤浅的水平上(包括大多数被认为心理教育搞得好的学校亦然)。

从通常的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实践基本上是失败的,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含糊不清,从教育部到北师大所谓的心理教育权威,都难以真正表述清楚心理教育的范畴、方法和评价目标到底是什么。

2、教育方法的脱离实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基本上是家庭和学校环境存在问题的折射,脱离对基层教师、家长的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上是教条主义的照本宣科。

3、教育评价悖离教育目标。所谓心理教育,不外乎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几个基本层面,而人格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可是往往一方面心理教育目标希望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民主人格,令一方面又限制甚至遏止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心理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培育,它贯彻到学科教育、班级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同时,心理教育又是“熏陶”的教育,它对教师以及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又相对较高的要求。生存压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时候,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一句话,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就影响了某个孩子的一生。同时,心理教育又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高尚的情感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都根植于基本的情感品质中;而道德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以心理教育目标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这些部门教育中的人本价值和人文色彩是贯彻心理教育理念和达到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商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官员的起码要求。 

——摘自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论坛, 2000-11-0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