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哪些内容,从哪些方面培养?如果从学习过程来分,可分为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按时作业习惯等。如果从学习心理策略的层面来分,应包括学习动机的自我监控,学习的组织与计划的习惯,学习中的记忆训练,学习中的人与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因此,学习习惯新观念,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动机与注意的自我监控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在学习中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工作,为什么作业,为什么复习,目标是什么,等等。知道在自己注意力分散时,把它拉回到学习上来;知道自己学习疲劳了,作一些必要的休息,以提高效率;知道有些工作,就是自己不喜欢,但由于它的重要性,仍能坚持把它做好,等等。 2.计划与组织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能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归类放好,能在规定地方按时开始工作。能科学地制定自己工作时间表,每天有计划地完成自己工作,做到松弛有节,全面发展。 3.记忆训练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知道记忆对学习知识的重要,能把该记住的东西用一定办法去把它记好,如:使用纲要、图解来帮助记忆。知道每个人的记忆的特点不同,有的记得快、忘得慢;有的记得慢。忘得快;有的记得慢、忘得慢;有的记得快、忘得快等种种类型。还能知道各人记忆擅长不同,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有的擅长形象记忆、有的擅长逻辑记忆等等,情况不尽相同。知道了解自己记忆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最佳办法。 4.有效利用人与资源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学习中能否与人协作,在学习中是一个人死学死记,还是与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能否勤学好问,求得甚解。能否使用图书馆,发现报刊杂志中好的学习材料,并及时收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们的中小学生中非常缺乏有效利用人与资源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而这种习惯正是是否具有现代人学习素质的重要标志。 5.快速阅读与概括式笔记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能注意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参考书,并能迅速获取书中有用的信息的习惯,为此,应指导学生: 在阅读前想一想:自己想要回答的问题,并使用图书书目及书后附录,找到合适于自己的阅读书目。 在阅读中能想一想:书中的信息是如何表达的;它的框架结构、主题思想。并知道抓住纲目和关键,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在阅读后会做概括式笔记,这种笔记不是照抄照搬书上内容,而是概括出阅读内容重要思想和信息脉胳的笔记。 心理学研究指出,做笔记是一种生成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摘抄、加标题、编提纲等。通过这些技术有助于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用脑卫生的习惯 这种习惯指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护脑和发展脑的功能,以提高学习效率。我国古人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说,以勉励人们刻苦学习,实际上要使学习取得成功,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就能逼出来的。学习要遵守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的规律。长时间学习必然导致疲劳,想学也学不进,或导致厌学。因此应该让学生知道“保护性抑制”及“动力定型”。神经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等有关知识和实际运用。 ——摘自《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