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华泾小学五年规划草稿:教学工作

作者(来源):华泾小学    发布时间:2010-09-29

背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须兼顾学生学习的感受,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将骨干教师融入教研组、备课组,形成对周围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

目标:学校搭建平台,以教研组、备课组合作推进方式,抓流程,设目标,重激励的方式,不断促进教师主动提升专业化素养;以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的方式,完成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行动:

1、加强课堂实践指引:继续开展课堂有效性实践,通过不同方式,有侧重的主题培训,形成教学环节上的规范、有序。尝试共同学习过程,力求变管理为共享。

2、不断强化理念传播:请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专家理念最新成果的专题报告,使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与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分学科、有重点、有专题地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评价报告,实现共性与特性的有机整合。

3、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合力作用发挥: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走出去学习,带回来交流”的形式,让个人的经验、收获,在教研组、备课组内共享,提高外出学习的效率。

同时提倡教研组、备课组内资源共享,提成集体备课、改课,在“理念+实践+评课+思考”的自培模式下,推出(评出)教研组精品展示课,为教师的成才、脱颖创造机会。

重点推进:

以教研组合力推动随堂课质量提升

1、形成一个体系:对于随堂课的推进,华泾小学将以行政——教研组——教师的程序落实,同时在分工上行政承担引导与督促,教研组承担协调与推进,教师承担实践与反馈,以此形成一个严谨务实的随堂课推进体系。

2、落实两个抓手:每个教研组在推进随堂课时,为自己确立“薄弱点”和“制高点”,并以这两点为抓手,消灭薄弱点,到达制高点,通过反复推深,实现随堂课的进步。

3、瞄准三类资源:随堂课要进步光靠教师的个体行为是不够的,学校将以教研组为合作组织,聚集教师智慧,在随堂课上融入精备的教案、精选的例题、精制的课件三类精品课资源,形成教研组资源创立和资源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

4、建立四重保障:

设备保障,学校将建立覆盖全校的多媒体使用方案,使现代课堂设备为随堂课服务。

人员保障,学校将建立随堂课推进服务小组从教案、例题、课间三方面,随时为各个教研组服务,形成共同克服困难的组织机制,保障随堂课质量的稳定性。

制度保障,学校将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有教研组特色评价体系来支持随堂课中三类资源的体现。

平台保障,学校将针对三类资源建立教师的共享平台,将教师从繁多的事项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便捷的操作者。

教学学年段实施目标与措施:

年限

达成指标

具体措施

 

1三类课程规范设置,运行自如。

2、教学管理五环节落实,教研组建设不断推进。

3、建立行政听课制度。

1 规范三类课程建设,加强对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推进,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l         进一步贯彻落实课改精神,扎实推进基础型课程。

l         自编《黄道婆与纺织》校本课程,完善校本课程。

2  深化教学流程管理,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

l         以教学五环节为抓手,分层落实到教研组,逐步提升教研组内常规教学秩序的能力。培养组长在组内的管理能力。

l         以科研促教研,初步形成校本教研为依托,建立专家引领,组室合作,教学反思为基本特征的校本教研机制。教研组内有科研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l         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寻找教师特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跟踪听课与全面听随堂课相结合。教导处重视研究课、实践课、公开课的的指导,加大听随堂课的力度。

1《黄道婆与纺织》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完善。

2、教研组内的科研机制完善,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益。

3、 建立健全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1 引领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勇于积极实践、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中调整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提升管理层面的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2、专家引领, 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教研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l         进一步加强教材研究,使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有效性。

l         在学习、研讨和反思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l         进一步对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培训,形成有效机制的常规化。

3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

1《黄道婆与纺织》校本课程深化、成熟。

2教研组功能发挥明显,教研成效不断得到提高。 师个人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和实际成效同步提高。

3、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1 度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以校本拓展型课程为主,推进拓展型、探究性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努力推出有特色的教研组,稳固学校的教学发展。

l         以校教研组评选为平台,推出有特色的教研组,以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力争提高教师自我培养,科学发展的能力。

l         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l         培养一支教学水平较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建立、健全教学考评小组,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l         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

l         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l         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黄道婆与纺织》校本课程成熟,进入课堂,开展实践研究。

2、继续加强科研、教研跟踪管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各自功能,提高师专业化发展。

3、 教学管理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并不断健全。

1、校本拓展型课程进入课堂,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综合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探究性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

2、继续加强有效教学跟踪管理,教研组、备课组较好发挥各自功能,科研、教研结合日常教学,成效明显。 师个人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和实际成效进一步同步提高。

教导处:对科研、教研的开展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把握其发展动态,检测教学实践效果,以便下一阶段的修正。

  教研组:根据学科、学生特点,应站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层面上组织开展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组:在教研组统一课题下,根据学科、年段学生的特点,不间断地开展有效性实践研究,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科研、教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提高个人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和实际成效。

3、制定基本符合学校实际的优秀教研组评价体系、教育科研、教学流程管理奖励方案,并交教代会讨论,根据情况修改完善。

1、继续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提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2、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建立专家引领,组室合作,教学反思为基本特征的校本教研机制。进一步提高师专业化发展,初步建立一支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3、健全教学管理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1、继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全面开展拓展型、探究性课程进入课堂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2、专家引领,组室合作,教学反思为基本特征的校本教研机制已基本形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自觉发现问题、设立课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校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创新,并继续请专家指导教师在理念、实践、思考的反复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初步建立一支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教学展示、科研成果申报、评选特色教研组、优秀文明组室、校级特色教师等搭建各种平台,为教师的成才、脱颖创造机会。

进一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设立课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人人有课题,在理念、实践、思考的反复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完善学校特色教研组评价体系、教育科研奖励方案和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责任部门:校长室、教导处

责任人:祝中音   张慧瑛

学校防欺凌电话:54828337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