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垒
我们已知要通过决策使可能的利益达到最大限度的原则,我们还知道,要完成这样的最优化决策需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估。然而,在实际的决策中,最优化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是暂时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并不知道此时此地我们是否已经掌握了所有的与抉择有关的信息,或者,我们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些信息是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它们可能会对现实的问题及有关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对此有充分估计,如果在决策中只注重对现有信息的处理而忽视其他可能的变化,则很难使决策最优化,甚至每当你做出一个选择时,你会发现它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生打算买一部照相机。他好不容易积攒下了足够的钱。于是一天他进城去物色一部他中意的照相机。他来到甲商店,这里他看到了心目中所期望的那种型号的相机,标价是165元。他觉得这价钱还可以接受,但他认为,最好还是再去别的地方多转转,或许还有更便宜的价格。他的这种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多了解一些行情,才能做出最佳选择。于是他又来到了乙商店,也找到了那种型号的相机,可标价却高得惊人,185元。整整多出了20元。显然在这里买太亏了。他毫不犹豫地退出了这家商店,决定再去找一家看看。他转了许久,又到了丙商店,也看到有那种型号的相机出售,标价是170元。这标价虽不能说太高,可毕竟比甲商店里的价格贵了5元。该怎么样办呢?这时天色已很晚。这学生觉得又累又饿。究竟是该忍着饥饿与疲劳到甲商店去买便宜的相机?还是干脆买这170元的相机,早点儿回去吃饭休息?他想来想去,觉得不值得为5元钱再跑那么多路,于是选择了后者。 第二天,他不再饥饿了,体力已完全恢复了,昨天的疲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开始后悔了。他觉得昨天还是应该坚持一下,省下那5元钱。 事隔一天,这学生的决策完全不同了。可我们能说出哪个决策是正确的、哪个又是错误的吗?几乎不能。也许这学生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只不过今天情境完全不同了,他才转了念头。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昨天坚持了下来,又跑到甲商店省5元钱买下了相机,结果他太疲劳,第二天早上起不来,误了课,甚至有可能饿过头,第二天闹起胃疼。那样他就会同样后悔:昨天不该为那5元钱去奔命,何苦弄成今天这个样子,大划不来了。 这样说来,无论他当初怎样抉择,他都终将会后悔的。这真是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其实,我们许多的实际抉择都受所面临的情境的牵制,而并非我们本身决策能力的高低所致。我们几乎永远都不可能掌握进人情境的全部因素。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些新的因素进入情境,而某些旧的因素则变得完全不重要了。于是,常常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此时做出的一个看来明显是很愚蠢的抉择,由于情境的变换,在彼时却俨然是最合乎逻辑和最明智的了。 因此,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应把最大限度增大功利的原则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基础,它不仅应具有空间上的伸展性,即全面地评估各个因素,而且应具有时间上的广延性,即对可能的因素的变化做出尽可能的预测,从而使决策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功利交应的连续性。 所以,我们要向大家建议;决策之思考应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未来。 ——摘自《助你更聪慧》,文化艺术出版社 |